我在一個冷得要命的週五去看了這部聽說題材很硬、劇情沉悶的《大賣空》──原本以為我會就此昏睡在電影院裏面,結果完全相反,根本沒半點放鬆的心情,看完覺得激動、緊張、無奈、難過,只能說真是五味雜陳。
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,希望我的心得多少推到一點人去看啦,以下心得與簡介多少會劇透,還請各位防雷啦XD
好,我相信很多人光看到這個片名《大賣空》(The Big Short)就會跟我一樣先倒退三步(並沒有),想說這看起來艱深困難要逼死誰的標題,
WHAT IS 賣空????
該不會要先啃過五本財經磚頭書才能看懂吧?!
完全,不用。
完全、完全、完全,不用擔心。
但如果你先估狗可能會看得更懂,至少可以不只看穿T-shirt依舊帥到歪七扭八的蝙蝠俠(欸
像我只記得當初異想天開高估自己去聽的證券課,啥都不記得,只記得「買空」、「賣空」、「作空」、「作多」這幾個詞──
什麼,你說我記得這就很不錯了(人家沒說)?
只記的名詞,完全不記得意思根本沒用啊啊啊啊啊!(教授痛哭
總之,我是要先給大家打個安心針,這是一部很平易近人的電影(下面我會細講),所以千萬別因為這些財經名詞卻步啊,錯過可惜,真心的。
不過還是先大概講一下何謂賣空(估狗預備),
總之,依照維基的解釋,就是「看準市場會下跌,先從證券商那裏借入高價的證券賣出,等價格真的下跌後再低價買進,還給券商」。
記得一件事情,就是「市場下跌,賣空的人就會賺」(起碼電影是這樣
其他也不是很重要,因為我也不懂(不負責任
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末,美國經濟飛漲,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「房貸」──
整個美國每家銀行都在讓民眾貸款,因為巨大借款人基數而獲利甚鉅,每一個人都相信這是個「永不垮台」的事業,所以證券商也發行了房貸證券到處賣,當然,因為「誰不繳房貸呢?這穩賺不賠」,
這些小小房貸就愈積愈高,但無人參透這棟摩天大樓根本基底不穩,搖搖欲墜。
除了他們。
Michael Burry(Christian Bale飾演)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,好,不懂對沖基金不要緊因為這不是很重要,他總是穿著同一件T-shirt、不穿鞋子,喜歡在辦公室裡放搖滾樂順便打鼓,總之,他是一枚怪咖。
但是他同時也是位天才。
故事裡的他最早注意到「房貸」市場的問題(應該說,已經演變為次級房貸的問題),所以他決定,
跟整個房貸市場對賭,
如果房貸市場崩盤,他就會因此獲利。
他所用的方法是「信用違約交換」(credit default swap),
完全不懂?沒關係,
因為我也不懂(欸
主角他們懂就好了啊(不是吧
他請律師們專門為他設計一種保險,請大家將這想像為「投保」的概念,如果房貸市場是一位超級無敵健康的人,Michael Burry就是為他投保,而且賭「如果這位超級無敵健康的人一夕病逝,我就會因此得利」,只要理解成這樣就好好了。
這在那時候,不只是瘋狂,而是蠢到極點。
但天才總是因此領先時代。
當然,注意到這件事的不只是Michael Burry。
因為他突然的行動,另一組人馬也注意到了房貸市場的問題,這組是人是摩根史坦利(基金與債券公司)避險基金小組,主要角色是Mark Baum(Steve Carell飾演)。
他是個不快樂的人,不相信金融體制,幾年前他的兄長因為房貸問題而跳樓,而現在Mark Baum深陷其中,總是想著,為什麼、為什麼、為什麼?
因為Jared Vannett(Ryan Gosling飾演),一位在銀行工作,卻各種賭爛銀行貸款的奇怪人士注意到了Michael Burry的投保行為,所以來跟Mark Baum談生意。
好吧,其實他本來是要跟Mark Baum他家樓上的公司談的,只是助理不小心打錯電話惹。
總之,陰錯陽差、因緣際會、因為這樣所以那樣,
Mark Baum的基金小組也買了這種瘋狂的、蠢到不行的「信用違約交換」。
第三組主角是Charlie Geller(John Magaro飾演)和Jamie Shipley(Joseph Brooks飾演),兩位好友、平民、無名小卒,
兩位在車庫裡用11萬玩基金,賺了三千萬的超級普通人。
他們也注意到了房貸市場的不穩固,透過一點關係,開始買這個「信用違約交換」。
看似很複雜,其實非常單純,就是這三(組)人在同樣時間、不同機緣,也完全沒有相遇的狀況下,都看準了房貸市場即將崩盤,而且是前所未見的超級雪崩,所以都決定一起來個「超級大賣空」。
由於是真實故事改編,這件拖沓了十多年的事件被濃縮在幾個小時裡,電影非常成功地讓節奏緊湊,而且毫不混亂,除了人物稍微多了點,可能要費心記住臉跟名字就是(臉盲如我www)
並且,這部電影手法非常、非常幽默。
能將一個嚴肅,甚至生硬的題材寫得如此幽默有趣,真的是編劇/作者/導演的功力深厚,完全讓我沉浸在劇情裡,想睡都睡不著啊。
舉例來說,電影中會適度講解一些財經名詞,
比如CDO(擔保債務憑證(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, CDO),重點是根本搞不清楚CDO是什麼,所以電影中大概講解就是房貸擔保,分成很多等級,一定還得出錢的人就是AAA,最還不出來的就是BB,
但事實上就是,為了賣房貸證券,銀行放寬貸款給很多BB等級的人,
又為了讓人相信這些證券不會虧錢,所以把好多AAA和好多BB包成一綑,重新評估變成一個新的包裝,等級就是AAA。
一個把過期食物重新包裝上架的概念。
讓我們有請主廚為我們現身說法XD
然後鏡頭一切,就有一位主廚開始切菜,說著,
補充:查到了主廚是Anotony Bourdian,美國名廚、作家、料理節目主持人,
「假如我在週五進了好多新鮮魚貨,但是賣不完怎麼辦逆?丟掉嗎?不不不,我可是精打細算的主廚啊,我呢就把他們切碎全燉成魚湯,到星期一都可以吃呢,這可是一道新的菜啦……」
電影中隨時都穿插這些小片段,適時調節氣氛,而且也接續了轉換前的場景,所以非常簡單易懂。
Jared Vannett還用上了疊疊樂(就是疊骨牌?看誰最後抽掉了會垮)來解釋房市CDO的概念,所以理解上非常容易。
還有非常幽默的一點是,電影角色會突然面對鏡頭外「向觀眾說話」。
一開始沒料到這點,還有點兒莫名其妙,但這個手法真的太高明了,一瞬間就把大家都拉到電影裡頭去了,像是Jamie和Charlie去拜訪銀行的時候無意間撿到Jared Vannett的信用違約交換企畫書,Jamie就轉過頭來說啦,
「啊哈,我們當然不是這樣隨地亂撿到這本,我們……」
手法的幽默感讓整部戲輕快不少,即使是非常沉重的主題,也能順利往下進行,我覺得這點做得很棒。
繼續故事本身。
所有的電影都有高潮迭起,這一部雖然是紀實電影,但是該有的還是有,也非常符合電影一般架構。
以上說的三組人分頭進行他們的賣空計畫,但畢竟這是一個「太有遠見」的計畫,一開始房市依舊大漲,而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瘋了。
尤其是Michael Burry,他的頂頭上司與基金投資人簡直抓狂,Michael Burry也一度懷疑過自己,每日每日,他都會修改白板上的獲利指數,而指數一直是負值,甚至預負愈低。
如果說Michael Burry是這個故事的引子,那麼穿針引線、解開謎底的就是Mark Baum與他的小組了。
這裡電影直接反映了當時房貸市場的荒謬,
Mark Baum的兩位組員前去一片貸款中的房子查看,發現根本整片蓋滿美麗的屋子,卻有九成是空屋,唯一一棟的居民還是向他人承租的。
「你是說我的房東根本還在貸款?我的房子不會有事吧?我的小孩好不容易才適應這裡……」
「你打給你房東吧。」
這一段表現了當房貸市場最大的問題,也就是因為房貸可以無限延期不繳納(對,但是賣房貸證券的人根本不會告訴你啦),也就造就一群人借貸炒房,最後根本沒有人繳錢。
那受害者是誰呢?
「我都有定期繳房租啊。」
「打給你房東吧。」
透過Mark Baum實際走訪調查──他甚至去問一位脫衣舞孃,銀行利用浮動匯率吸引這些收入不固定的人貸款,所以這位脫衣舞孃貸款了五間房子、一間豪華公寓,每一棟各有兩個貸款(一個以貸款養貸款的概念)──他完全確信這個體系根本建築在保麗龍上,外頭上了點彩讓全世界誤以為是大理石。
Jamie和Charlie兩位的角色是平民,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設計,因為他們就是投資事業裡的「散戶」,這代表玩投資這件事情並不只是大公司與大基金的專門,一般人民都會受到影響,只是有些蒙受其利,有些人則深受其害。
並且,他們身邊有一位好友Ben Rickert(Brad Pitt飾演),他曾經是銀行體系的人員,也因此對金融體制心灰意冷,但他幫助這兩位男孩兒玩這一票。
我私心非常喜歡這個角色的設計,因為他比起Jared Vanette更加矛盾。他知道不管是銀行或是這些作賣空的主角們,都只是玩弄金融遊戲的一部分,或許後者是利用前者、甚至給前者一個教訓,但倒底是遊戲參與者,而只要有人參與,遊戲就永不結束。
的確,房貸償還率已經開始下跌,愈來愈多人還不出錢了,
主角們理應當因此大賺一筆,不是嗎?
沒有。
這是整部電影最讓人緊張的部分,因為依照正確推論,CDO這東西應該已經沒人敢買、虧到不行(因為根本沒有人會還錢),而與世界開賭盤的這幾位早該大撈一筆,
但是沒有。
為什麼?
這段的運行很精采,並且讓觀眾看見整個體系究竟有多荒謬,從頭到尾根本不會有人覺得這個體系會崩盤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從頭到尾都是個謊言,而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謊言,並且繼續就此向其他人說謊,最終結果就是「沒有人發現這是個謊言」。
Mark Baum是戳破謊言的角色。
他帶著其他組員一起前去「債券信用評等機構」探詢,問說到底為什麼現在還款率這麼低,全部的CDO卻還是都平等AAA呢?
難道評等機構不知道根本沒有多少人能還債嗎?
「如果我們不給出AAA,他們(銀行)就會去我們對面的那間公司評等。」
球員兼裁判,僅此而已。
事情遠不只如此,三組主角都參加了證券研討會,看見到底房貸市場現況如何,而毫不意外地,美國官方以及銀行各業都表示「房市穩固,完全不用擔心」。
當然,完全不是這麼回事。
已經有證券人員開始透露還款率的低迷,Mark Baum更趁機向參與的人員打聽CDO的現況,恐怖的是,CDO早就已經沒有價值,銀行方甚至殭CDO甲組的一部分併上乙組的一部分,
然後又是一個新的CDO,評等當然是AAA。
泡泡已經愈吹愈大,
樓房愈蓋愈高,
而無人阻止,無人思考。
最後的房市崩盤當然是很恐怖的,數百間銀行與華爾街一夕劇變,所有的債券公司都焦頭爛額,只能裁員、倒閉、破產,我想這就不用我多贅述,那是2008年發生的金融風暴。
離我們並不遠。
Michael Burry、Mark Baum一行人、車庫小組Jamie和Charlie的「信用違約交換」一瞬間炙手可熱,雖然我並不清楚真實狀況如何運行,不過總之就是世界崩解,而他們起飛。
Mark Baum一行人並非如此幸運。
說實在,雖然本片主打了蝙蝠俠Christian Bale,但真正延續劇情的是Mark Baum這群角色,他們帶領觀眾走進了整個房貸市場,解開了當年市場的問題,並且在經歷了關鍵的轉折。(所以蝙蝠俠是奧斯卡最佳男配角,他是配角啦)
還記得他們是摩根史坦利的基金部門嗎?
那些無用的CDO債券被賣出去之後,誰又率先將其買回來了呢?
摩根史坦利的債券部門,總金額150億。
公司如果宣布倒閉,他們也在劫難逃。
事實上這件事情到底最終怎麼解決的,並沒有清楚說明,但是最終他們還是以手上的違約交換得到了極高的賺頭。
Michael Burry:百分之493.34獲利。(是的,是四倍
Mark Baum小組:十億(似乎)。
Jamie和Charlie:三千萬→八千萬。
一場譁眾取寵、互相欺瞞、金玉其外的宴席終於散場,
故事結束了……嗎?
故事永不結束。
這部片做得很好,也最讓人震驚的地方在於,他用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,帶出了人類群體的問題,即使從未真正點明,但也因為如此輕描淡寫,而顯得真實。
就像Michael Burry多次提出警告,甚至希望財政司可以過問他為何及早發現房貸市場的漏洞,卻從未真正被重視。
雖然故事中的三組主角都因此大賺一筆,但也帶出了這樣的代價多麼慘痛,有多少人是因為這場空前騙局(或一個扭曲的遊戲)而受害,
Ben在Jamie/Charlie因為他們即將大賺一筆而歡呼的時候痛斥出聲:
「可以不要太高興嗎?對,我們會賺錢,但這代表有多少人即將失去他們的房子、失去工作、失去生活,所以可以停止高興嗎?」
而故事中不斷穿插Mark Baum兄長自殺的事情,正是在在提醒整個金融遊戲的犧牲者就是最普通的人,每月領薪水、繳房租、養家的你我,因為別人制定並玩弄的一場遊戲,而一切付諸虛無。
Mark Baum最後掙扎是否賣出違約交換的時候,他這麼問了:
「我們一旦賣了,我們就跟他們一樣了,你知道吧?」
而他的組員這麼說:
「不,我們狠狠教訓了他們。」
事實上到底誰教訓誰根本無從得知,真正發生的事情是萬千民眾莫名承受了這場共業,而且還搞不清楚誰是始作俑者。
「政府一定會有紓困計畫,」Mark Baum這麼說,「他們不可能放任金融市場崩解,納稅人終究會買單,政府怎麼可能不知道,他們只是冷眼旁觀。」
Michael Burry看來好像最不受影響,不僅大賺一筆,還全身而退。
並非完全如此。他寫下了這樣的一封信,
「我發現,無論如何,大眾終究會取信於權威機構,那些讓他們有熟悉感的機構,而我並非那些機構之一,所以我……」
他最終離開了這間對沖基金,改投身其他事業。
而他的話語卻是最佳警語。
房貸市場崩解、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後,銀行人員被起訴並坐牢,國會面臨推出新的金融管制法案、聯準會向其施壓,從此炒房與房貸的機率會大幅降低,並且防止債券包裝詐騙──
開玩笑的。
事實上是銀行買通國會,所以半條法案都沒通過,唯一一位坐牢的是遠在瑞士的某位銀行員,他手上握了幾百萬的債券,與當時金融風暴比起來根本不到零頭。
Michael Burry離開基金公司,投身小期貨,他一生不斷希望財政司詢問他如何發現房貸漏洞,卻從來都沒被諮詢,倒是被FBI懷疑了很多次。
Mark Baum在這次賣空之後解開了什麼心結,變得隨和許多,他離開了基金公司,而他的夥伴們繼續留在曼哈頓另一間基金公司,因為那裏有很好吃的炒麵(*感謝鄉民指正,是日本料理店,店名為Nobu)。
Charlie不再操作基金,他搬到了別的地方,而Jamie從事相關事業。
Jared Vanette:賺進4800萬,或許是唯一贏家吧。
近期,銀行又推出了新的債券組合,
推測只是另一種CDO。
這讓我想起上回去奧斯維辛集中營看到的一句標語,印象不是很清晰了,但大抵如此,
「未從歷史汲取教訓的人,注定再次墜落。」
而人類,完全不出乎意料地,總是一再墜落,
所謂歷史,不過是錯誤的重演。
看完這部電影心情會很沉重,因為他很大一部分反映了社會現況,而且不只是當時的現況,還有正在、未來、正在的未來的正在。
這是一場很大的遊戲──或者說一場超級豪賭──賭資就是我們,而最終到底誰是贏家呢?真的有贏家嗎?多少人的受害才會堆出贏家呢?
我誠摯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,就當作學學財經、看看歷史也好,的確會得到不少知識,更是感觸良多。
本部電影是改編自Michael Lewis的小說(其改編自真人實事)
The Big Short《大賣空》,中英文版都可以買到,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。
附上目前我所知道書籍網址:
最後放上預告片,這部片值得一看再看,深思研究,
以上。